可以说是其人生一件大事,人世间有哪一个女人不想成为女中豪杰,哪个当权者(女人)不以武皇为标杆?可是分明中又好似不行,大宋的女人可以权在帝位之上,却不能权在纸面之上,毕竟后世若品评自己,白纸黑字写下可就是百口莫辩的事实,到时候被人安一个越俎代庖,牝鸡司晨的恶名,这向氏一脉可就为后世万年唾弃。总之就是向太后自己也不能附签此次和议,但是赵煦也不能附签,赵煦虽然为君,但是没有掌权,他一旦附签此次和议,说明其已经有能承力国事,那群臣必逼迫向太后还政。于是其心机言道“哀家乃是女流之辈,不当逞此之能,再说夏国也是由武威将军代君而签,我宋国就不能以上欺下了。我看此事苏子最为用心,当以苏子名义与西夏国订立盟约。”一下子又把附签的事甩给了苏轼,看来苏轼是附签不二人选,向太后又道“无论在宋国还是在夏国,苏子的名讳都如雷贯耳,众生皆知,以此之名与夏国订立盟约必然也能立信于天下。更何况苏子文事政事皆通达,必无差错!宋夏皆可放心也。”
范纯仁也急忙附和道“苏子辛劳,这么多天,这么多年一直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功高万年,才溢芳延。”
苏轼急忙辞曰“这使不得呀,下臣只乃是枢密副使,职卑不敢僭越,岂能为之呀!”
李昌吉却道“苏子谦虚也!我看苏子早于宋主与昌吉接洽,势必也是切心关注此次和议,所以附签此议和之书,宋夏皆宜,也算功德圆满。”
苏轼又急忙辞曰“非也,苏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