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经议定,那么夏使可否在和议上附签。”
李昌吉道“已获得吾主授意,可附签也!”
向太后“好,(又问宋臣)那我宋人当由何人附签啊!”
众人纷纷道“宋人附签者当是苏子。”
苏轼立马回曰“不可,苏某只乃是一个枢密院副使,不敢行此造次,还是应当范宰或者官家签订才可。”
范纯仁急忙阻止道“范某不可附签此议,和谈乃是苏子主持,范某怎可据此功于己!当是苏子附签才使得。”
苏轼又推“苏某官小言轻,不足以代表我朝官家,还是请官家来附签。”说时赵煦乃是跃跃欲试,其急忙对向太后道“娘娘,煦儿乃是国君,可行此附签之事。”
向太后道“我儿心诚行正,胸有大志,可谓让人欣慰,只是这国与国之间的大事,非同儿戏,夏人见得我大宋乃是一个小儿作主天下,遂乃生异,历史教训不可不防。”
赵煦心里真是憋撅,前者高太后主政,自己就是受到百般挟制,而今自己已经成年,还要受母后挟制,内心纠集难伸。
苏轼见此情形急应道“官家,煦君已成年,该为国家主事,此议当由煦君附签,以增其资力。”
可是对向太后来说,自己也是刚刚主政不久,这权力啊还没使够,怎么能轻易的放手呢?让赵煦附签和议,无异于自己提前放弃这执掌宋国的权利,于是又出损招,让赵煦难为,“煦儿虽然成年,但是此前并未有过此经验,必不能担此大任,今日既然夏使在场,让他说说煦儿附签,夏人会否认同。”
李昌吉看到宋朝殿上如此情形,是也明白了事,他心里清楚这向太后铁定是不会让赵煦干这个事的,于是为了恭维向太后道“昌吉明乃知签约之事并非儿戏,愚以为应当是当家主政之人签订方可,所以我觉得官家附签最为妥当,一来,可呈大宋信义,二来,官家与吾主梁氏同为母系主政,心头不免会有万千相似,也能相和更多言语。”这李昌吉啊,差点就没说附和向太后说“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他的目的就无非是想让向太后着迷权势,以出更多昏招,让大夏国有更多可乘之机。
那向太后呢,她自己心里其实想附签此次和议,毕竟吗!国之大事,能让自己主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