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面。
苏轼见到高太后刹那,瞬间跪地长厮道“老臣来迟矣!你我君臣一世,今番你却先去矣!呜呼!哀哉!”
不时间,太后崩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汴京城,甚至传遍了天下,世人无不为之痛心,当然也许是假装痛心的,总之国之丧必能感受严肃的气氛。可是汴京除了痛心以外,还有更多利益纠葛,因为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天下皆知,不知这一次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可是高太后的身后事却让人大跌眼镜,首先是皇家的最高权利并未过度给赵煦,而是过度给了毫无从政经验的向妃,想必只会戚戚算计的向妃自己也想不到整天獐头鼠目的自己在宫中游弋居然能被高太后钦定为接班人,兴许高太后思虑的还是皇帝年幼,君少臣强,不利于赵室江山稳固,只有机灵鬼似的向妃才能平衡这其间的利益,不令臣强,不令君弱,才可长治久安;可是最为失望的不仅仅是那些失权的臣子,更重要的是赵煦,要知道他虽然年少,但是读书万卷,岂能不明白这种为人傀儡的苦楚,他在意气风发,意欲大展拳脚之计,欲望又一次被掐死在了襁褓之中,赵煦又进入了另一轮的等待之中,要知道祖母大娘娘当政时已经年事已高,可以说过不了几年权利就会落入赵煦自己的手里,再加之当时年龄较小,更不懂这其中的争锋,所以时间过的就快了一些,眨眼之间就到了十六七的年纪。然而这向妃现在才不过区区的年纪,又不是自己的亲娘,怎会顾忌自己的心里苦闷,这估计又是一场更漫长的等待,因此,赵煦内心愈发的郁结,说是肝肠寸断也不为过,万千愁苦却与何人说。与高太后有万千关联的高家,随着高太后的离去势力瞬间落寞,无人能再鼎足于汴京,当然高骠因为从军可能除外,可是他也只能是除外,不能说未陷入其中,这就是一批权谋者或者是既得利益者悄然落没的时节,没有保留高家的一丝势力也许就是高太后众多值得称道的执政举措之一。
其二,果然苏轼没有得到已经应许的宰职,如此苏轼等人就不能放肆的去施行自己所谓的“苏法”了。不过好在遗令有言让范纯仁当宰要大助苏子行法。这里就不再赘述其中的缘由了,总之是宰职由范纯仁当之。
其三,吕大防滚出了汴京,蔡已死,其志不论。吕惠卿,唐国昌现在还在汴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