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你数次维护你之众人(指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且置官家朝廷于何地?”
苏轼亦大声吼道“今之重事乃是边关战报,莫要论及个人升迁与贬谪。”
太后不让,又强行说道“谁可任右仆射职,快说,可自荐也。”
却道朝中却也有那么一两人蠢蠢欲动,但是在太后与苏轼的争锋之下却无人敢接,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啊,在这种气头上,谁接谁倒霉,接了会得罪苏轼,不接简直浪费大好机会,自古便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如今太后苏轼相争,不知会便宜谁?可是但见殿下无人敢说话,或是怕“两人相争,伤及无辜”,遂无言才能各自安生。
危急时刻还是赵煦言语“祖母大娘娘,且让翰林院太傅赵挺之领此职。”
高太后其实挺诧异的,他并不知道赵挺之的底细,只知道其人文采了得,曾为王安石幕僚,上次向妃略微提起,她也没有太在意。如今赵挺之为赵煦的老师,长俸翰林。高太后也顾不得其他,急切的问“赵挺之在哪里?”
朝上众人亦都不识赵挺之,皆是面面相觑,或从文官后排一角落里出一人言“太后,臣赵挺之在,只是臣才疏学浅,难以担当大任,还请太后另选贤能。”
众人这才看到一直都处于朝臣边缘的赵挺之,一时间,朝堂之上“原来是他呀!”的话语不绝于耳。
高太后见到赵挺之也是不识,只是如果不任用赵挺之,朝中即无他人敢领此职,高太后恐自言语无法施行,让人笑话,遂大声道“今皇帝举荐你为右仆射,且莫要让皇帝失望。”
只见赵煦坐在帝位上偷偷向赵挺之使眼色打招呼,毕竟是自己日日相见的老师,见之则分外的亲切。其实这赵煦现今也是恰正年华,论理来说,这大宋应该是他说了算,但是却多被祖母高太后阻拦,于是日日相对的老师就成了最为体己的人。此番提议赵挺之为右仆射,也是想尽早的培植自己的势力,毕竟他多番示意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未有表示,此刻赵挺之则为最合适的人选,离自己又近,至少可以日日说上几句话。
高太后高声道“那就以赵挺之领右仆射职,撤李格非为谏议大夫朝散郎,领门外执事(一种未得召见不得入朝议事的官)”
苏轼见高太后一顿乱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