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声声慢 > 第14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3)(4/9)
其他则可不必考虑,诸如唐国昌之事,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话说皇帝与众大臣在顺天门,赵煦自然是年轻,面不红气不喘的,可惜就是苦了这帮上了年纪的大臣,个个虽然不至于人仰马翻,但是都已经累的气喘吁吁,那时的长衣宽袖,不便跑步,这宣德殿与顺天门之间约莫有五里远,皇帝即无銮驾,大臣亦不敢轻言车马,都皆鼎力而行。走到军前,赵煦先行冲上饮马台,观三军将士,威严肃穆,旌旗蔽空,台下三千甲士严阵以待,气势非常。赵煦此时见威严的三军,心中异常的惊喜。因为他的前半生见过的最大阵仗就是宣德殿上的一班酸朽的老臣在叽叽喳喳,这一下子三千人的情形观之当然不能自已,内心突然的变得洒脱与豪迈,真是前生未有过的自由与轻快,也许正是离开了大娘娘,内心才会变得如此的飞扬,难怪每个人对权利的追逐不遗余力,原来被挟制的感觉真是无比的压抑,只有此时才若放飞的鸟儿一样自在。

    此时苏轼来到赵煦身边,轻声说道“官家,你看这三军阵势,遇见西夏贼兵,可是势如破竹呀!”苏轼说时依然带着喘息之声。苏轼又指着左侧先锋营马军,“这是冲锋最前的马军,个个骁勇善战,通常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敌阵,冲破屏障,以使后军可以长驱直入。”然后苏轼又指着中间方阵。“这是中军大营兵马,负责拱卫帅府,护卫我军机要人,个个都皆是舍命之人,必可保我军帅府不失。”苏轼又指着右侧方阵“这是右军拱卫司,若左军冲锋已乱敌军,则作后续杀入敌阵,若未乱敌军,则可视战场形势而定,可以继续随左军冲锋,亦可后撤于中军外围,筑起一道屏障,以观形势。”苏轼又指着更远处的军士,“那些皆是我大宋步甲,机动性极高。”

    赵煦确实没有见过如此阵仗,细心听苏轼讲解,连连点头示意,内心却万马奔腾,不停的从自己读过的书籍中寻找相似的场景章句。那众军士看见皇帝和苏轼在饮马台上嘹望三军,遂齐声山呼“宋军扬鞭,兵指天下!”欢呼声震耳扬天,直至天道尽头。正当欢呼声渐息之时种师极携高骠走上饮马台,高骠也没有见过如此阵仗,遂心生怯意,还是种师极见多识广,“官家,可以开始举行出征仪式了,”赵煦听得种师极此语不知所措,因为他没有经历过这种阵势,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