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大宋难道缺读书人吗?你看曾经的宰职吕惠卿不是也在军中吗?”
苏轼道“吕吉甫乃军中副职,长居帅帐,何有性命之忧?”苏轼说这话的时候吕惠卿朝他白了一眼,“这苏子分明是在讽刺我。”苏子又说,“唐国昌久为文工,上阵杀敌实在是强人所难。”
高太后道“若是大宋之士都如苏子这般惜死之人,吾等还在这汴京城里论什么出兵之策?”
苏轼一时无语。
高太后问唐国昌道“唐国昌,你可是惜命之人?”
唐国昌回复“臣不惜命!”
高太后又道“那此次西行,可为左路先锋一员!”高太后说的斩钉截铁,两眼冒光。
唐国昌激动的说“臣不惜命,不畏死,只是希望如若有命归来,希望官家能去我罪责,还我功名。”
高太后允诺“若我大宋为得胜之军,必恕汝之罪;但若兵败,亦当降罪!”。
苏轼则来怒道“怎可将胜败归咎于唐国昌一人!”
高公绘又跳起来欲有所言,高太后急忙阻止“兄你住嘴,还是好好管教你家儿郎,多培养一些如骠儿一样的血性男儿。”高公绘听此言语只得闭嘴。
此时李格非心里还是觉得十分的不妥,唐国昌来汴京,完全是他一手怂恿的,若是唐国昌在战事中丢了性命,他可怎么向历城的唐夫人和唐迁交代呀,遂又出步而言“大娘娘,这唐国昌,乃是有功名之身,亦读兵书无数,在历城即为衙门里官士,今为左路先锋,岂不是只作一步卒,起码为一领五百人的统制。”
高公绘急忙阻止道“大娘娘,不可呀!唐国昌乃是戴罪之人,其对官家及朝中人事必有怨言,若领五百人投敌叛变恐为大患呀!”
众人也纷纷信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唐国昌急忙释疑道“为大宋一步卒,臣无怨言矣。”
高太后道“若是领多了,百官不服,若是领少了,又是人才的浪费,且显得官家不够大方。这样吧,唐国昌就领左路先锋一百人的统制,且看你的造化如何!”
唐国昌拜服,李格非苏轼虽然对此事不甚中意,但是身为臣子却无可奈何。这就算“两不委屈”的决策吧。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苏轼为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