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歌声声慢 > 第13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2)(7/8)
后见一切军事皆已议定,遂又问道苏轼“苏子,此番军中人员也已议定,但军中物资可否专营妥当,我曾记得粮草由苏迈督办,棉纱被服等由苏辙清点,目前可有办妥。”

    苏轼携同苏迈苏辙上前,苏辙苏迈对着高太后拱手作揖状,苏轼则回应高太后道“数十万人的物资非同小可,大部分都已准备妥当,只有少部分还在来汴京的路上,不过臣和子苏迈,弟苏辙皆已一一登记在册。册章之巨,可谓数卷不能完矣!”

    说完即命人将册章送上殿来,这送册章之人正是目前苏府执笔唐国昌,众人皆惊叹这册章之巨,却也有人认得这唐国昌。

    苏轼说道“此番大军前行,所需粮草,棉纱,布匹等一应在此,真是耗费所巨……”正当苏轼欲介绍册章之际,群臣中突然有人说道,“出兵之事,自然深重,苏子为国忧虑让人感慨,只是吾观这位执笔官似乎是熟人呀!”这说话的人是谁?正是当今太后之兄高公绘,别看他年事已高,却十分的眼明手快。

    苏轼见有人询问唐国昌随即转过话锋“这位是我府上执笔郎官唐国昌也,其乃是熙宁四年进士,功名在身,可谓是才学兼备之人。”

    未及苏轼说更多话语,高公绘即抢说,“吾恐怕他不仅是熙宁四年进士,更是熙宁二年的流民。”

    众人听说朝中有流民皆慌张不已,大都退缩。

    高公绘又对高太后说道“熙宁流民之祸,伤及汴京城人性命,尤其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大娘娘啊,吾之二子,也是您的侄子,皆殒命于流民之手,莫要忘记此等祸事呀。流民皆世之狂徒,见到官宦人家,皆咬牙恨之,欲抢劫财货不成,就伤及性命。现今此人流窜于京城,不可不防啊!”

    唐国昌急忙解释“官家请莫要误解,熙宁二年,我刚刚十几岁,当时亦是随流民裹挟才来的汴京。吾知众多流民皆为朝廷新法执行所碍,致使食无所物,身无所居,所以才入汴京找官家讨要一说法,但是汴京高门子弟,纠集部分官众及衙门兵士,肆意抓捕拷问甚至残害流民,视人命如草芥,遂引起流民生变。”

    高太后因为此事涉及到自己的两个侄子,遂十分袒护高公绘“此事今日必先弄清楚,否则无从给朝廷律令以交代。”

    众人纷纷阻道“今日乃出征之急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