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群山如黛,雾霭缭绕中,一条青石古道蜿蜒向天际延伸。常心裹着褪色的灰袍,肩扛木桶,踏着晨露向山顶的云隐寺走去。山路崎岖,他布满茧的脚掌在石板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却始终未停歇。
寺内香火稀疏,老方丈圆寂后,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庙宇愈发冷清。常心每日需往返三里山路取水,山涧的清泉虽甘冽,却需在嶙峋怪石间辗转腾挪。他的诵经声常被水桶与青石碰撞的叮咚声打断,仿佛佛祖在诘问:“虔诚为何难抵劳苦?”
第七夜,常心跪在残破的佛像前,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壁画上。忽然,佛像眼眸泛起幽蓝微光,低沉的梵音自虚空传来:
“山腰石凼藏清泉,碗中一滴胜千斛。莫待枯竭方悔悟,细水长流方为福。”
他猛然惊醒,踉跄奔向梦中所示之处。月光如水,照见半山腰处一道莹白光晕——竟是一只天然形成的石碗,碗中盛满清泉,水面倒映着星河。常心跪地连叩三个响头,泉水随即漫过碗沿,复又回落碗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起初,常心如获至宝。他不再早起汲水,甚至将诵经功课缩短一半,整日斜倚在庙门口,看香客们为碗中清泉惊叹。然而好景不长,他开始嫌弃碗小量浅,竟用铁锤将石碗凿成丈许方圆。
可任凭他如何舀取,泉水仍只盈满最初那碗的轮廓。石碗边缘布满蛛网般的裂痕,仿佛佛祖在冷笑。常心暴怒地捶打石壁,却见碗中升起一团青烟,幻化成老方丈的虚影:
“贪多求快,反成涸辙。汝等凡人,当悟‘取之有度’之理。”
当第一场冬雪覆上山峦时,常心蜷缩在漏风的禅房里。他想起佛祖的教诲,又望见门外石碗中凝固的冰棱,突然涕泗横流。黎明时分,他捧起冰碴含入口中,苦涩中竟尝到泉水的清冽——原来,真正的禅意不在碗的大小,而在心境的宽窄。
他赤足奔向石碗,用裂了口的陶罐小心盛水。自此,每日黎明与黄昏,他都会在泉边诵经,任凭香客们如何央求,都不肯多赠一滴。那些在古道上奔波的商贾,见他枯坐泉边,终悟“细水长流”的深意,纷纷驻足静思。
数十年后,云隐寺香火鼎盛,常心圆寂前留下偈语:“碗为天地,泉为心性,清浊自鉴,方得始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