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祁河的春水在月光下泛着碎银般的光,赵安国抚摸着桥栏上新凿的最后一个孩童浮雕,青筋凸起的手指微微颤抖。这是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的深秋,他耗尽半生积蓄,在这片被称为“赤莲里”的土地上建起了嘉定城最早的石桥。桥身用武康紫砂石砌成,两侧护栏上二十四尊孩童雕像栩栩如生,或攀枝嬉戏,或执盏共饮,仿佛随时会从石壁上跃下。
“蓝囡,最后一笔了。”赵安国对着最右侧的蓝衣女童轻声呢喃。那孩童眉眼含笑,手中玉壶倾斜,壶口正滴落一滴琥珀色的酒液,恰好落在桥下河水中,泛起一圈圈涟漪。远处传来酒坊的舂米声,徐公坊新酿的米酒香气混着水汽飘来,赵安国忽然想起仪曹园中那株三百年的桂花树,花瓣落在他灰白的胡须上,竟是酒酿的甜香。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的梅雨季来得格外早。徐亮站在酒窖中,看着满地狼藉的酒坛,新换的草席上浸透了米酒。他咬破舌尖逼自己清醒,却听见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像是孩童踩着瓦片奔跑。月光突然被乌云遮蔽,七八个红肚兜的影子从墙头窜出,每人怀中抱着陶瓮,径直冲向酒缸。
“抓贼啊!”徐亮抄起门边的铁铲冲出屋外,却见月光重新照亮庭院,孩童们消失在孩儿桥头。他踉跄着追至桥上,二十四个石像在夜色中泛着青灰色的幽光,仿佛在嘲笑他的狼狈。工人们举着火把赶来,为首的魏病孩突然指着桥栏低声道:“大人,您看——”
石像的脚趾不见了。有人用利器凿断了蓝囡的右足,阿福的左手不翼而飞,最南端的石童甚至缺了半张脸。徐亮瘫坐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想起昨夜噩梦里,那些孩童的哭声竟与桥下的流水声融为一体。
易家酒坊的老板躲在乌篷船里,看着徐公坊的伙计将残缺的石像拖到城隍庙焚烧。火光中,他腰间的酒葫芦渗出暗红色液体,那是用七具婴骨酿的“血醴”。三年前,他的酒坊因掺水被官府查封,正是在赵安国墓前,他遇见了自称“蓝仙”的老妇人。
“要破徐公坊的财气,需毁桥上石囡。”老妇人的银针在石像上轻轻划过,二十四个名字从她口中流出,“蓝囡、阿福、小满、金宝……”易老板的匕首寒光一闪,老妇人的头颅滚入河中,与赵安国的牌位撞出清脆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