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捡起策论,又看了约么半盏茶功夫,最后目光定在李承乾身上。
“这策论是你写的?”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是臣写的,写篇文章,不至于冒犯陛下吧?”
李世民怒极反笑,摇摇头道:“不至于,朕只是不理解太子为何不愿意让朕看到你的策论?”
李承乾默默在心里翻了个白眼,早知道一篇策论能引起这么大的风波,他也不会写啊!
“有的时候,朕真的怀疑,你是承乾吗?”
李承乾眨巴眨巴眼睛,生产厂家没问题,产品如假包换,绝对的正品,就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不上。
“你这个文风,倒是与当下不太一样。”
李承乾道:“自汉魏以来,文章多以词藻堆砌,善用典故,引经据典,极力追求文辞华美。不过臣以为做学问,就是要学以致用,魏晋以来盛行的文风,华而不实,所以臣不喜欢。”
作为历史的轮回者之一,李承乾深知文风改革的艰难,中晚唐之后韩愈、柳宗元打响了第一枪。唐朝灭亡以后,北宋以欧阳修为首的一众文人再次担起文风改革的大任。前后历时两百年,无数文人前仆后继的结果。
可惜,任何事物都逃不过固化消亡的命运。这种实干型文风,到了明清被八股文取代,内容受到极大的约束。他这篇策论,用了八股的格式,整体内容还是早期的实干风,也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八股文。
“求真务实是好事,为什么不愿意让朕看到?”
父亲不是什么好脾气,李承乾知道父亲在极力压制脾气,他但凡有一句失言,今天都别想竖着出去。他不惧一顿打,但不想挨打。
“右庶子前些日子病了,陛下又加重了臣的功课,臣看他一把年纪备课、授课实在辛苦,于心不忍。就让他指出今日课程范围,布置下窗课,臣完成了功课交给他。臣也没想到闹这么一出,他说要把策论给陛下,要给臣换师傅。右庶子是饱学之士,他能有这样的反应,臣才知闯了大祸。不瞒陛下,臣心下惊恐。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臣怕右庶子闹出去,自己太过独树一帜,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才上手去抢策论。”
听罢李承乾的解释,李世民心底的火气散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