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同时也展现出潼关吏对潼关防御的自信。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潼关吏》的背景与安史之乱的战局紧密相关:
- 安史之乱持续: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席卷北方大片地区,持续的战乱使唐朝社会陷入巨大动荡,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到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创作此诗时,这场叛乱仍在肆虐,局势胶着且紧张。
- 潼关战略地位凸显:潼关作为长安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安史之乱的战局中,其战略意义愈发关键。守住潼关,就能有效阻挡叛军西进,保卫都城长安。此前潼关曾因哥舒翰兵败而失守,长安随即沦陷,唐朝局势急转直下。如今再次修筑潼关防御工事,对稳定战局、保卫唐王朝意义重大。
- 杜甫的行程所见:乾元二年(759 年)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经过潼关,亲眼目睹了士卒们在潼关道上紧张修筑城墙的场景。这种亲身经历,让他对潼关防御工程有了直观认识,也激发了他对战争局势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入思考。
- 历史教训的反思:哥舒翰曾率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本可凭借潼关天险坚守,却在唐玄宗的错误催促下贸然出击,结果在桃林一战中全军覆没,导致潼关失守。杜甫深知这一惨痛历史教训,面对再次修筑潼关防御的现状,希望能借诗歌提醒守关将领汲取教训,谨慎应对战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潼关吏》,表达对潼关防御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潼关吏》创作于安史之乱战局胶着、潼关防御工事重建之时,这样的背景深刻影响了该诗的情感表达:
增添对战乱的忧虑:安史之乱持续多年,局势紧张。杜甫目睹潼关修筑防御工事,深感战争的残酷与持久。诗中“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描绘士卒辛苦筑城,传递出他对战乱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源于当下百姓的苦难,更因不知战乱何时终结,国家能否恢复安宁充满未知,使情感更显深沉。
强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潼关战略地位关键,关乎长安安危与国家存亡。杜甫深知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