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赏析
内容层次
- 感慨与自陈(“纨绔不饿死” - “贱子请具陈”):开篇“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抒发对世态不公的愤懑,富家子弟不学无术却衣食无忧,而像自己这样的读书人却命运坎坷。接着向韦左丞表明要详细陈述自己的经历。
- 往昔抱负与才华(“甫昔少年日” - “再使风俗淳”):回忆年轻时,杜甫因才华早被视为国家栋梁之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展现其学识渊博,下笔成章,自信赋可比扬雄,诗可与曹植比肩。当时李邕、王翰等名人都对他青睐有加,自己也认为能很快身居要职,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政治理想,辅佐君主,让社会风俗回归淳朴。
- 现实困境(“此意竟萧条” - “到处潜悲辛”):然而理想破灭,生活陷入困境。“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在长安过着困窘的旅居生活,为求生存,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受尽屈辱,只能得到“残杯与冷炙”,深刻描绘出在权贵门下乞讨生活的悲惨与辛酸。
- 短暂希望与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