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以景起兴,引出思念:“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诗人见浮云整日飘荡,不禁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李白,他已许久未归。以浮云喻游子,既写出李白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也表达杜甫对其长久未归的思念与牵挂。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惆怅、期盼的氛围。
梦境描绘,凸显深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连续三夜梦到李白,杜甫从这频繁的梦境中感受到两人情谊深厚,也体会到李白对自己的思念。“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梦中李白每次匆匆告别,诉说路途艰辛,江湖风波险恶,船行恐有危险。这不仅体现李白流放途中的艰难,也反映出杜甫对他处境的担忧,从侧面表现出两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对比与感慨,抒发愤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将京城中高冠华盖的权贵们与憔悴的李白进行鲜明对比,深刻揭示出李白才华被埋没、怀才不遇的悲惨境遇。“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诗人发出悲愤质问,谁能说天理公道,李白到老却因罪流放,被尘世所累。这几句诗饱含杜甫对李白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身后之名与当下寂寞,无奈喟叹:“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认为李白虽会在后世留下不朽声名,但在当世却如此寂寞凄凉。这是对李白命运的无奈喟叹,也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在诗人看来,李白的才华应在当世得到认可,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一结尾深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梦李白其二》,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他和李白之间深厚的情谊紧密相关。
社会政治背景
安史之乱的持续影响:安史之乱自755 年爆发后,持续数年,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稳定。国家动荡不安,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