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叙事简洁,开门见山:诗的开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短短十个字,点明了时间(暮)、地点(石壕村)和事件(吏夜捉人),简洁有力地引出下文。“夜捉人”暗示了官吏捉人的手段狡猾且残忍,趁百姓熟睡之际突袭,使百姓毫无防备,为全诗定下了紧张、沉重的基调。
鲜明对比,凸显矛盾:“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通过“吏呼”与“妇啼”、“怒”与“苦”的鲜明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官吏的凶暴和老妇的悲苦,将统治阶层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直接呈现出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百姓在官吏欺压下的无助。
老妇陈词,揭示苦难:老妇的一番话是全诗的核心。“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道出家中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戍边,两个已战死的悲惨事实,反映出战争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沉重打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进一步说明家中的凄凉状况,除了吃奶的孙子和儿媳,已无其他能服役的人,且儿媳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生活极度贫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在无奈之下,自请随吏去服役,只为能让家中其他人暂时免受苦难,深刻体现了百姓在战乱和官吏逼迫下的悲惨境遇和自我牺牲精神。
含蓄结尾,意味深长:“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晚许久之后,说话声渐渐消失,似乎还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声,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在暗自哭泣。天亮后诗人继续前行,只能与昨晚翻墙逃走又回来的老翁告别。结尾没有直接表明情感态度,但通过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