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赏析
生机勃勃的药草景象描绘:诗的开篇“药条药甲润青青”,描绘出药草的枝叶鲜嫩、色泽青翠,饱含水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润”字,生动地写出了药草得到滋润后的饱满与鲜活,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鲜嫩的叶片。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展现了诗人对药草生长状态的细致观察。
药草生长范围的延展:“色过棕亭入草亭”进一步描绘药草的生长范围。药草的绿意从棕亭蔓延到草亭,通过空间的转换,强化了药草繁茂生长的画面感。“过”和“入”两个动词,赋予了药草动态的生命力,仿佛它们在自由地舒展、蔓延,使读者感受到这片药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扩展的态势。
借药草抒发内心复杂情感:后两句“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诗人笔锋一转,借药草表达自己的感慨。药草长满空山,本应是值得称赞的,但诗人却用“惭取誉”,似乎对药草如此繁茂感到惭愧。这是因为诗人联想到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根居隙地怯成形”,药草扎根于狭小的缝隙之地,害怕不能茁壮成长,这也隐喻着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担忧,在艰难的环境中,担心自己无法实现理想,抒发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无奈与忧虑。整首诗借药草生长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绝句四首·其四》时,其个人经历、思想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与思想情感
草堂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间,生活相对安稳,使他有更多精力关注身边事物。他对草堂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细致观察,药草的生长便成为他关注的对象之一。在日常的生活中,他目睹药草从萌芽到繁茂的过程,引发了对生命成长的思考,这种观察与思考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直接素材。
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反思: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实现匡扶社稷、救济苍生的理想。然而,现实却让他历经坎坷,仕途不顺。在成都草堂时,尽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