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画面。
- “入门上高堂,列鼎会众宾。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公侯们回到家中,登上高堂,大摆宴席,宴请宾客。厅堂内香风阵阵,有赵国的舞女翩翩起舞,齐国的乐师吹奏着清管,歌声相伴。庭院中有七十对紫鸳鸯,成双成对地在幽静处嬉戏。他们日夜争着寻欢作乐,还自以为能如此度过千秋万代。这几句从宴会的奢华场面、歌舞表演到庭院中的闲适景象,全方位展现了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了他们沉迷享乐、不思进取的腐朽状态。
借历史典故,劝诫功成身退
-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诗人指出,自古以来,那些功成名就后却不懂得退隐的人,大多会招来灾祸。“黄犬空叹息”用了秦朝李斯被腰斩前,想起自己曾牵着黄狗在故乡上蔡东门追逐野兔的情景,感叹如今已无法再享那样的生活;“绿珠成衅仇”说的是西晋石崇因宠妾绿珠,招来孙秀的记恨,最终导致杀身之祸。这两个典故生动地说明了功成不退所带来的悲惨结局,对权贵们发出了警示。
- “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诗人认为,像范蠡(鸱夷子)那样,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毅然散发乘舟,远离尘世,逍遥江湖,才是明智之举。通过与范蠡的对比,再次强调功成身退的重要性,劝诫权贵们不要贪恋权势与荣华,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整首诗前半部分通过描绘天津桥畔的春光易逝和权贵们的奢华生活,揭示了时光的无情和权贵的腐朽;后半部分借历史典故劝诫权贵功成身退,具有深刻的讽喻意义。诗歌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对宫廷政治的深刻认识
目睹宫廷的腐朽与斗争:李白在长安待诏翰林期间,亲身处于宫廷政治的核心圈层。他目睹了宫廷内部的奢华无度、权贵之间的争权夺利与勾心斗角。例如,杨国忠、李林甫等权臣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使得宫廷政治环境乌烟瘴气。这种黑暗腐朽的政治生态,与李白所秉持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形成强烈反差,使他内心充满失望与愤懑。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