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十七》李白(2/3)
心忠诚于君主与国家 。

    理想破灭的愤懑:然而,现实却给了李白沉重一击。在长安,他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赋诗助兴,充当文学侍从角色,无法真正参与政治决策,施展其治国安邦的才能。此外,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不屑于迎合权贵,因此遭到了朝中一些权臣的诋毁与排挤。最终,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这种从充满期待到理想彻底破灭的巨大落差,让李白内心充满了愤懑与冤屈,正如诗中所表达的,他自认为忠诚于朝廷,却遭受不公正待遇,如同燕臣与庶女般蒙冤。

    社会现实的映射

    人才任用的不公:当时唐朝表面繁荣,实则在人才选拔与任用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权贵阶层把持朝政,任人唯亲,真正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往往因没有政治背景或不愿攀附权贵而被边缘化。李白以自身经历感受到了这种不公,诗中借燕臣与庶女的典故,批判社会对人才的埋没,表达对贤才被弃、忠良遭逐这一社会现象的不满。

    政治环境的黑暗:宫廷中充斥着阿谀奉承、勾心斗角的不良风气,正直之士难以立足。李白身处其中,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环境深感失望与愤慨。《古风·其六十七》正是他对这种黑暗现实的一种宣泄,借诗歌表达自己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与抗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基于个人政治遭遇的情感凸显

    - 理想破灭的愤懑:李白怀着远大政治抱负入长安,却仅任翰林供奉,最终被“赐金放还”。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内心充满愤懑。诗中“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直接抒发了他对被朝廷疏远的不解与愤懑,如同他一心为国效力,却被无端抛弃,“竟何辜”三字强化了这种愤懑情绪。

    - 怀才不遇的哀伤:李白才华横溢,渴望施展才能,却得不到重用。他的遭遇如同诗中燕臣与庶女,空有赤诚却蒙冤屈。这种怀才不遇的哀伤贯穿全诗,借典故与自身遭遇的对比,如“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深化了他内心的哀伤,感叹自己的才华与忠诚未被认可。

    源于社会现实洞察的情感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