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五十八》李白(2/2)
超脱生死轮回境界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在佛教修行中所追求的精神归宿,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彻底解脱和永恒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佛寺的经历,从离城向寺,到描绘寺周夜景、渲染佛寺祥瑞,再到阐述禅定感悟,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从尘世走向佛门,追求心灵净土与超凡境界的过程,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对佛教文化的感悟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风格空灵清幽,充满了禅意。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八》大约作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时有感而作。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他经过巫山,想起历史上楚怀王、楚襄王荒淫误国之事,联想到唐玄宗晚年因宠幸杨氏姐妹致使国运日衰,遂有安史乱起,于是借古讽今,创作了此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借古讽今的批判

    李白身处安史之乱这一动荡时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看到唐玄宗因荒淫误国,导致国家陷入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他借楚怀王、楚襄王的故事,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无道,如诗中“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描绘了如今的荒凉景象,与昔日楚王的荒淫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因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李白虽身处流放途中,仍心系国家。诗中“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借神女与襄王的故事,暗示曾经的繁华已逝,国家陷入危机,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自身遭遇的感慨

    李白因永王事件被流放,自身命运坎坷。在创作此诗时,他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借古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既感慨历史的变迁,也包含着对自己身世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