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宫廷中权贵的腐败和荒淫,以及唐玄宗后期的骄奢淫逸、不理国事。如诗中所写“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李白借周穆王、汉武帝这两位风流好仙的帝王,来讽刺唐玄宗的好色、好仙和荒政。官场的失意,使李白对统治阶层的黑暗腐朽有了深刻认识,于是他借古讽今,创作此诗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现实的批判
- 借古讽今:创作于“赐金放还”后,李白对宫廷的腐朽和统治者的荒淫有深刻认识。诗中借周穆王“八荒意”、汉皇“万乘尊”却“淫乐心不极”,影射唐玄宗沉迷于淫乐、不理朝政,批判了当时统治阶层的荒淫无道。
- 忧国忧民:因目睹社会现实,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借古代帝王求仙宴乐,暗示唐玄宗的荒唐行为会给国家带来危害,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个人的无奈与愤懑
- 怀才不遇的无奈: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赐金放还”,无法施展才华。诗中“雄豪安足论”,流露出对自己无法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无奈,感慨自己虽有雄才大略,却无用武之地。
- 理想破灭的愤懑:创作背景中的仕途挫折,使李白理想破灭。“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借徐福东渡求仙的典故,讽刺统治者的荒诞,也表达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