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人。
- “苍苍三株树,冥目焉能攀。”“三株树”在传说中是仙境之物,诗人感慨在这样的世风下,人们闭上眼睛,又怎能攀登到象征超凡境界的三株树呢,即世人在如此堕落的世风下,已无法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再次强化了对世风日下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世风衰败、世人追名逐利、不重养生与精神追求以及所谓“大儒”虚伪行径的描写,全面而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道德风尚和高尚精神境界的向往,体现了李白诗歌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唐朝社会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上,统治阶层内部腐败严重,权贵们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政治黑暗。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加剧,贫富差距悬殊,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社会风气方面,人们追名逐利,沉迷于酒色歌舞,道德沦丧,传统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危机四伏。
- 个人背景:李白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渴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拯救社会于危机之中。但他在官场中却屡屡受挫,虽曾被唐玄宗召入京城,任供奉翰林,但不久就因权贵的谗言而被排挤出京,“赐金放还”。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李白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无奈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 社会的腐败黑暗,使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权贵的批判与讽刺。如“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揭露了权贵们用财富买笑作乐,而贤才却只能过着贫苦生活的社会现实,体现出他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愤慨。
- 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让李白在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燕雀占据高枝,鸳鸯凤凰却只能栖于荆棘的意象,暗示小人得势、贤才受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混乱的忧虑。
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 李白自身的怀才不遇,使其在诗中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渴望像大鹏一样“抟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