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七》李白(2/3)
及对飞升成仙的憧憬,展现出李白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精神超越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七》创作于李白政治理想受挫、人生步入中年的阶段,诗人借金华山神仙传说与道教意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世俗功利的厌倦,以及对精神超脱的渴望。此诗既是李白个人求仙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士人在时代矛盾下寻求精神突围的缩影,其浪漫主义笔触下隐藏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转向:求仙与生命焦虑的交织

    - 理想破灭的悲愤:此诗创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政治理想的落空使其陷入“未去发已白”的生命焦虑。诗中“金华牧羊儿”的神仙意象,既是对自由超脱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困境的逃避。这种矛盾情感通过“乃与紫烟客”的虚幻对话呈现,暗含诗人对自身“白发悲花落”(《秋浦歌》)的无奈。

    - 求仙实践的隐喻:李白晚年沉迷炼丹采药,诗中“昆山采琼蕊”的意象正是其求仙活动的艺术化表达。然而,“采琼蕊”的无果(“未逢”)与“白发已生”的现实形成残酷对比,使求仙的浪漫想象中渗透着“长生不可期”的悲凉,这种情感与《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生命意识一脉相承。

    地理神话与现实的对照:仙境与尘世的二元张力

    - 金华山传说的象征意义:金华山作为赤松子修道成仙之地,其神话原型与李白在此漫游的经历结合,使“牧羊儿”成为诗人自我投射的载体。牧羊儿“鞭石起云雷”的神力,反衬出诗人“欲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的现实困境,强化了“出世”与“入世”的情感冲突。

    - 昆山意象的双重指向:“昆山”既是道教仙山,又暗指昆仑山的美玉(《史记·李斯列传》载昆山之玉为珍宝)。李白在此将求仙与求仕并置,“采琼蕊”的无果既是对长生的否定,也是对政治理想破灭的隐喻,形成“仙路不通,仕途亦穷”的双重绝望。

    社会批判与价值重构:对世俗功利的否定

    - 对“繁华子”的讽刺:“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以反问句式,尖锐批判了盛唐后期士人追逐名利的盲目。这种批判与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