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李白(2/2)
待遇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当时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含蓄批判,体现了李白诗歌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一面。

    创作背景

    李白《古风其六》大约作于天宝年间。当时唐玄宗为了扩大疆土,频繁发动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诗中所反映的内容,可能与当时的边将王忠嗣事件有关。王忠嗣是当时有名的边将,屡立战功,却为李林甫陷害至死。李白在此诗中,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程度,通过对艰苦卓绝的征战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将士们“苦战功不赏”的悲惨结局,将讽刺矛头指向了赏罚不明的最高统治者。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对战争的批判:当时唐玄宗频繁发动战争,百姓困苦不堪。诗中“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直接表达了对无休止战争的批判,反映出创作背景中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破坏,让诗人对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深感不满。

    - 对将士的同情:由于边将王忠嗣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将士们面临苦战功不赏的境遇。“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等句,体现出李白对浴血奋战却命运悲惨的将士们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感源于当时将士们所处的不公现实,创作背景使诗人的同情更加真挚深沉。

    - 对统治者的不满:在那样的背景下,统治者的决策导致战争不断,百姓和将士受苦。诗中“乃知梅福徒,翻为殷浩误”,借古讽今,暗示统治者的错误决策和赏罚不明,表达出诗人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创作背景为这种情感的抒发提供了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