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李何处开,此花非我春。唯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诗人觉得世间桃李盛开之处并非属于自己的春天,唯有在道家的清都仙境,与仙人韩众相伴,才是真正的归宿。表达了诗人彻底超脱尘世,坚定追求道家仙境的决心。
整首诗借凤凰自喻,先叹怀才不遇,后述求仙问道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李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以及对精神超脱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其诗歌浪漫主义与道家思想交织的特色。
创作背景
《古风·其四》有可能是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前后所作。
当时李白虽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入朝为官,但在长安期间,他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愤懑。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借这首诗曲折地表达自己对所处环境的不满以及想要离去的心思。诗中通过写求仙炼丹等内容,如“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药物秘海岳,采铅清溪滨”,反映出他在现实中受挫后,试图从道家的神仙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心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理想破灭的苦闷:李白入长安本欲施展抱负,却遭冷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内心苦闷。诗中“运速天地闭,胡风结飞霜”等句,借景暗示当时的政治环境如严寒天气,让他的理想难以实现,这种创作背景下的描写,深刻地传达出他理想破灭后的痛苦与无奈。
- 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因在长安的经历,李白对朝廷的腐朽、权贵的专横有了深刻认识。诗中“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表面写古人求仙的虚妄,实则暗讽当时统治者的荒唐行为,表达出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精神。
- 寻求精神解脱的渴望:现实的失意使李白转向道家思想和神仙世界寻求解脱。诗中描绘的求仙炼丹场景,如“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体现出他在现实困境中渴望超脱尘世,获得精神慰藉的心理,反映了创作背景中他在精神上寻求寄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