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掌权后宣扬“名教”,诗人不敢涉政,诗歌失去质朴率真,出现大量歌功颂德或谈玄弄虚之作,文人追求形式华美,内容空洞。到南北朝,诗歌虽因声律发展七言诗有所进步,但形式主义严重,齐梁宫体诗流行使文风堕落。隋朝统一后文学浮艳文风依旧。唐朝建立,前期受齐梁文风影响,唐太宗癖爱齐梁艳体,宫廷诗淫靡浮艳。虽武则天时沈佺期、宋之问及“初唐四杰”推动文风改变,但仍未彻底摆脱齐梁文风。直到李白诞生,齐梁艳体已不受欢迎,陈子昂旗帜鲜明反对齐梁诗风,倡导“兴寄”和“风骨”,李白接过接力棒,反对绮丽文风,倡导恢复古人朴实、真挚的创作传统。
个人经历与理想背景
李白自幼才华横溢,从十五岁就开始作赋,有着远大的文学抱负。他崇儒思想浓厚,在政治上渴望建立功业,在文学上则表现出复古精神,以恢复《诗经》的风雅正声为己任。他认为自己肩负着延续中华文脉的使命,期望能像孔子删述经典一样,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改变当时的文风,让诗歌回归到自然、质朴、真实的“清真”境界。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作于天宝安史之乱以前,所据“吾衰”一语;一说“当属早期‘大言’之作”。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诗道衰落的感慨
当时绮丽浮艳文风盛行,背离了诗歌传统。李白面对这种现状,在诗中发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感慨,表达了对古代优良诗风衰落的惋惜与忧虑,感慨自己生不逢时,难以找到志同道合者来重振诗道。
对变革文风的期望
在文坛弊病丛生的背景下,李白渴望改变现状。他在诗中批判“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提出“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期望唐朝能恢复古代质朴自然的文风,体现出他对文风变革的强烈渴望以及对理想文风的追求。
对自身使命的担当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又有着远大的文学抱负。在当时文坛需要革新的情况下,他以孔子自比,发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豪言壮语,表达了自己担当起革新文风、传承文学正道的使命感,希望能像孔子删述经典一样,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