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九》李白(2/3)
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叛军的愤怒和对百姓的同情。

    整首诗通过仙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先展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仙境的向往,后揭示了现实中战争的残酷与社会的动荡,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格,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时代动荡与历史转折

    此诗创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春,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已攻陷洛阳并自立为帝,中原陷入战乱。李白当时正隐居学道,社会的剧烈动荡打破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幻想,促使其从超脱转向对现实的关注。诗中“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直接描绘了叛军铁蹄下生灵涂炭的惨状,反映出诗人对家国破碎的沉痛与愤慨。

    个人际遇与思想矛盾

    李白此前经历长安被逐、流放等挫折,政治理想破灭后转向道家思想,常以游仙诗寄托精神追求。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无法彻底置身事外。诗中前半部分虚构的仙境(如明星仙女、卫叔卿的典故),既延续了其游仙诗的浪漫风格,又暗含对自身怀才不遇的隐喻——卫叔卿被汉武帝轻慢的遭遇,恰与李白在长安遭谗离京的经历形成互文。

    道家思想与隐逸实践

    李白长期修炼道教,曾隐居于安徽宣城、河南嵩山等地。诗中“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等句,既展现了其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也映射出他试图通过修道摆脱现实苦难的心理。但结尾从仙境骤转现实的写法,又暴露出他内心“独善”与“兼济”的矛盾——虽渴望超脱,却难以割舍对苍生的关怀。

    地理与文化触发

    诗中“西上莲花山”的“莲花山”一般指西岳华山莲花峰,此地为道教圣地,传说中仙人卫叔卿曾在此修行。李白可能于此时避乱至华山一带,实地的仙山氛围激发了其游仙想象。同时,黄山莲花岭的说法亦存争议,但华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文化象征更契合诗意的深层内涵。

    结语

    此诗是李白思想转变的缩影:既延续了游仙诗的瑰丽想象,又突破了传统游仙诗的超脱局限,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创作背景中的战乱现实、道家思想与个人遭际共同塑造了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