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网游动漫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四》李白(2/2)
苦呢?这几句真切地表达了对征人的怜悯,同时也批判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破坏。

    -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诗人感慨如今已没有像李牧那样的良将,致使边地百姓只能任由敌人残害,如同被豺虎吞噬。以古代良将李牧作对比,突出当下边防空虚,边民处境悲惨,进一步深化了对边地局势和边民命运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以及征人边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体现了李白诗歌关心现实、忧国忧民的一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四》可能作于李白晚年。当时唐朝边疆多事,外族侵扰频繁,而朝廷内部又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李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对边疆防御的关切、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增添对战争的批判之情

    当时唐朝边疆局势紧张,战争不断,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诗中“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描绘了战后边疆的荒凉破败,“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更是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血腥,体现出李白对穷兵黩武的批判,对战争给人民造成苦难的同情。

    强化对和平的渴望之意

    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边疆的和平与安宁,也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李白在诗中通过描写边疆的凄惨景象,如“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希望边疆能够恢复宁静,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融入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感

    唐朝在边疆战争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李白心系国家命运,其对边疆局势的描写,如“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不仅展现了边疆的危机四伏,更流露出他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担心国家因战争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