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一》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赏析
- 诗歌前半部分:诗人感慨“大雅”这种正统诗歌传统已久未发扬,从周王室衰微,王风被蔓草掩盖,到战国战乱,再到秦朝统一,诗歌的正声逐渐微弱,而屈原等骚人因哀怨而作。扬雄、司马相如虽有文名,但也只是在颓波中推波助澜,使得诗歌的宪章传统沦丧。
- 诗歌后半部分:李白认为建安以来的绮丽文风不值得珍视,而如今圣明时代应恢复古代质朴自然的文风。当下群才逢盛世,应乘运而起,让文质相得益彰,如星辰般闪耀。诗人更是表明自己志向在于像孔子删述经典一样,留下光辉作品,流传千古。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将古代的“大雅”“正声”与后世的“绮丽”文风对比,突出对质朴文风的推崇。
- 比兴手法:以“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等句起兴,暗示诗歌正道衰落的历史背景。以“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比喻群才在盛世应有所作为。
- 用典丰富:除了前文提到的孔子“删述”“获麟”等典故,“大雅”“王风”等均来自《诗经》,“哀怨起骚人”指屈原等楚辞作者,通过用典使诗歌内容深厚,表意丰富。
思想意义
这首诗体现了李白的文学主张,他倡导恢复古代诗歌的质朴、自然传统,反对绮丽空洞的文风,强调文学作品应兼具内容和形式之美。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宏大抱负和以继承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对研究李白的文学思想和唐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作背景
在李白之前,魏晋时期政治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