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可能处于游历或与友人相聚的情境中,在某个夜晚,与贾淳一同饮酒赏月。面对明月,引发了李白对宇宙、人生和时间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于是他停杯凝思,向月亮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青天有月来几时”,并将这些思考和感慨融入诗中,通过人与月的对照、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的穿插,塑造出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增添浪漫情怀
因在与友人饮酒赏月时创作,美酒激发灵感,明月引发遐想,使诗人能尽情驰骋想象。诗中“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等句,借神话传说发问,充满浪漫色彩,体现出李白豪放洒脱的浪漫情怀。
强化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在宁静的夜晚,面对高悬天际的明月,诗人更易感受到自然的伟大神秘。创作背景促使李白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直接抒发对明月起源的追问,展现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
烘托出孤独与豁达交织的心境
与友人相聚饮酒,本是热闹场景,但明月的永恒与孤独,又让诗人产生孤独之感,如“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既叹人生短暂,又有及时行乐的豁达,在孤独与豁达中,尽显诗人复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