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
- 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直中见曲,越过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越过送别之人写送别之亭,让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 后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是神来之笔。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将联想和奇想结合,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不让柳条发青,是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
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构思巧妙,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 语言简洁明快:用“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直接点明主题,“天下”二字将离别的悲伤扩大到世间万物,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离别之苦的普遍性。“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语言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奇妙的想象。
- 巧用拟人手法:“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中,“知”和“不遣”把春风拟人化,使春风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仿佛它也懂得离别的痛苦,不忍看到人们折柳送别,所以不让柳条发青,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构思新奇独特:诗人没有直接写送别的场景和人物的悲伤,而是通过描写劳劳亭这一特殊地点以及春风、柳条等自然景物,从侧面烘托出离别的哀伤。尤其是将春风与离别联系起来,以春风不遣柳条青这一奇特想象,来表达对离别的独特感受,给人以新颖之感。
创作背景
《劳劳亭》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是李白漫游金陵(今南京)时所作。
当时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多年,仍对国运关切、对朝廷眷恋。他在劳劳亭看到人们送别,有感而发,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写下此诗,通过描写劳劳亭这一送别之地,以及春风不遣柳条青的景象,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李白写《劳劳亭》时处于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