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忙上山找到花荣,请求他安排人手下来帮忙登记造册。
而一旁的石宝和花胜则高兴得合不拢嘴,来的人越多,他们能挑选到合适的人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完成花荣托付的事情。
因此,二人只要看到有人去孙安和萧让那里登记,便各显神通地去挖人。
每次只要自己抢走了对方看中的人,另一方都会捶胸顿足好半天,仿佛丢失了自家祖传的稀世珍宝一般 。
ps:关于称呼官员“大人”
称呼官员为“大人”的习俗始于周代,并在汉唐以后逐渐普及。
在汉唐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官僚体系的完善,“大人”这一称呼被广泛应用于官场之中。
然而,并非所有官员都能被称为“大人”,通常只有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如三公九卿、尚书令、侍郎以上的大臣,才会被尊称为“大人”。
此外,地方官员中的知府、知州等也常被称为“大人”。
在明清时期,“大人”这一称呼变得更加普遍,但在正式的官方文书和礼仪场合中,对官员的称呼会依据其具体职务和品级来定,如“尚书大人”、“巡抚大人”等,以示尊重和区分。
在日常交往中,低级官员称呼上级官员时也会使用“大人”,但同级或下级官员之间则较少使用,以免僭越。
但是在北宋时期,一般不以“大人”称呼官员。
北宋时期,对官员的称呼方式较为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以官职称呼:如“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
2 以其差遣称呼:如“知州”“知府”“通判”等。
3 以爵位称呼:如“国公”“侯”“伯”等。
4 以姓加上官职简称:例如“王尚书”“李侍郎”。
此外,对于高级官员,可能会尊称“相公”;对于宰执大臣,有时也会称为“某公”。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称呼方式会因场合、关系亲疏、身份地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