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109章 会试(1/6)
    乡试被称为秋闱,会试被称为春闱,两者的考试方式、流程完全一样,都是考三场。

    由于会试的重要性,其同考官是乡试的一倍,达到十五、十六人之多,到嘉靖后期固定为十八人,人称十八房。

    而且会试有一个不同之处,会试主考官除了出题之外,还会自己根据题目写四书的小作文,然后发给同考官,让他们阅卷时以此为模板挑选试卷。

    但是,嘉靖二年完全不一样,这一科的四书考题,是嘉靖亲自出题。三道四书题,其中两道出自《中庸》,一道出自《大学》。

    乡试、会试都没有偏题怪题小题截搭题,而是从四书中选一大段几十上百字,有明确而且完整意思的句子为题。

    《中庸》、《大学》讲如何通过学习、实践来提升个人修为,主旨是认识论。毛澄认为嘉靖从这两本书中选题,明显是想传递什么言外之意。他为了写范文又抓断了不少头发。

    本科考生人数四千余人,最后确定录取四百一十人,南北中三榜平均录取率百分之十。这个录取率远高于乡试,所以说“金举人银进士”是有道理的。

    这四百一十个中式举人名额当中,中榜五十人,北榜一百二十人,剩下二百四十人是南榜的。

    考生二月六日进场,领了号牌,按南、北、中榜各自进入不同的考棚。七日开考,二月十三日才考完第三场。四千余份共数万张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完毕送入同考阅卷官的房中,基本就是二十日左右了。

    按《大明会典》规定,二月二十七日填榜。填好正榜后,便张挂在礼部,会试榜也叫做甲榜,乡试榜叫乙榜。

    这中间阅卷、排名的时间只有七天,可想而知阅卷官的工作量是如何大。因此,对于拟诏书、制诰、判决之类的公文写作,以及诗歌、历史、策论,阅卷官根本不会看。

    拟诏、制诰、判决等都有固定的公文格式,在套话的空白处填上事由、人名、结果就行了;如果能过会试,殿试就只考策论,那才是显出考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为了节约时间,五经的同考官早早就约定了每一房里面,南、北、中三榜中式举子的人数。

    在考生枯坐考棚写小作文时,考官们在后院喝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