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几天,杜玉霖就住在了这巡防营。
在沈知府临走前,杜玉霖还拜托他给总督府那边传个信儿,说他人这些天都在新珉,如果有事就直接来巡防营找他。
他之所以留在这里不走,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李景林刚接手部队,自己在这也可以帮帮忙。
其二,巡防营需要再招些新兵,他也想亲自把把关。
其三,随着自己指挥的部队增加,他想趁这个机会捋一捋建军思路,对于粮饷、机构组成等方面,都做一番思考。
军营的营房质量还行,加上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候,待在这里也别有一番感觉。
杜玉霖在白大夏原先的办公桌上找到了一张大白纸,叫人把桌子、凳子都搬去了操场边。拿出派克金笔,就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整理起自己的思路来了。
他最优先要考虑的,自然是钱,搞军队没有钱可是不行的。
他曾读到过袁大头的一句话,“饷薄则众各怀私,丛生弊窦,饷厚则人无纷念,悉力从公。”
所以袁打从在小站练兵时起,便贯彻着“厚薪饷”政策,他认为战争中,士兵得不到足饷,乃是军队溃败之源。
对于这个观点,杜玉霖深以为然,正所谓“威着于知恩,罚行于信赏”。
作为统帅,只有让士兵们感恩,才会逐步在士兵中树立威望,只有对他们的良好表现给与积极奖赏,才会在其犯错给出惩罚时,让他能够信服。
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信服他也是真信服,但要维持这“厚薪饷”的政策,却并不是个简单事儿。
毕竟自己比不了那袁大头,人家有本事掏空了朝廷银库给自己养私兵,自己这小统带可就办不到喽。
钢笔绕着拇指转了几圈,杜玉霖开始对起账来,他打算认真计算一下,目前养下他这队伍到底需要花多少钱。
别得先不说,就拿刚接手的这支巡防营满编后为例。
按照巡防营编制,一营兵分为步兵队和骑兵队。
步兵队分左、中、右三哨,每哨八棚,每棚十名正兵,一名伙夫,两名长夫,共计 312 人。
骑兵队亦分左、中、右三哨,每哨四棚,每棚十名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