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沟,青马坎山脚下。
一支二百人左右的倭国军队,列队整齐地站立在山前的一块空地上。
在部队的后面,还跟着十几辆马车,装的什么看不起清楚,满满当当的。
杜玉霖一群人此时,正站在寨墙,从孔洞里往下面观察着。
他本想只带着许彪几人出来看看,但孙烈臣执意要一同前往,连带着殷鸿寿和韩朝喜也都只能跟着了。
“这是来了一个中队?”杜玉霖嘀咕了一句。
许彪这些人平时哪接触得到倭国正规军,编制这些问题更是不明白,也就那么一听。
可韩朝喜毕竟是军人,接话道:“沙倭战争结束后,就很少见这么多倭国军人出现在这附近了。”
“是啊,毕竟小事小情的,交给保险队、小土匪处理就够了,哪用得到正规部队出手。”孙烈臣补充道。
杜玉霖穿越过来后,手上虽然已经攒下了十几条小鬼子的狗命,但倭国正规军这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
他眯眼观察着,这算是亲眼见到了对华夏民族造成巨大伤害的罪魁祸首了,他们也将是未来自己要面对的最强大敌人。
倭军队伍分成了三列,每一列六十几人,前面站着小队的小队长。
在三名小队长前面,这支中队的指挥官,手握军刀、昂首而立。
他们此时的军装,还不是后来抗战时为人熟知的土黄色“九八式”,而是沙俄战争时穿着的蓝色旧式军服。
也许因为不是战时,每名士兵只是在肩头背着一把步枪,并未发现机关枪、三十一式速射炮这类重武器。
哎?他们背着的这步枪是,三八大盖?
杜玉霖有些惊讶了,这枪按道理是在 1906 年研制完成,08 年才完成换装的,怎么这帮小鬼子竟然提前半年就装备上了?
看来这支中队,绝对算的上是精锐中的精锐了。
杜玉霖几人正合计着是该下去,还是等对方派人上来的时候,在倭军队伍大后方又赶过来一伙人。
和倭国正规军相比,这伙人的气势就差太多了,都是巡防营的装扮,土布褂子、裹布缠头,左右胸前还绣着字。
只见为首的军官,恭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