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蜷在椒房殿的床榻上,手指划过锦被上褪色的龙纹。外头梆子敲了三下,赵合德又没回来。
喉咙里泛起的血腥气让我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雨夜。父皇撑着病体把我叫到榻前,瘦得能看见青筋的手攥着玉圭:\"骜儿,你记住,做皇帝最要紧的是别让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那年我十九岁,刚把最宠爱的张美人撵去冷宫——她居然敢在汤药里下红花,就为了保住自己肚子里的孽种。我至今记得她披头散发跪在青砖地上的模样,金步摇的穗子扫过她哭肿的脸:\"陛下!妾身真是冤枉的!\"
\"拖出去。\"我转身时听见金簪坠地的脆响,像极了儿时在长乐宫打碎的那盏琉璃灯。母后总说那盏灯是先帝赐的祥瑞,可谁在乎呢?反正碎了的物件,再金贵也拼不回去了。
我生在太始三年的槐花汛期。乳母说那日长安城浸在乳白色的雾里,未央宫的燕子绕着椒房殿飞了整日。祖父武帝抱着襁褓里的我大笑:\"此子眉间有龙纹,当承汉室大统。\"
可五岁那年,我在石渠阁撞见父皇搂着李夫人亲热。他惊慌失措地打翻酒盏,绛红色的葡萄酒顺着青玉案流到我新做的锦靴上。后来母后罚我跪在宣室殿前背《洪范》,说我不该冲撞天子。
那夜飘着细雪,我数着宫砖上的裂痕,忽然明白祖父说的\"大统\"不过是块烫手的烙铁。就像十岁生辰时父皇赏的西域火狐裘,看着光鲜,实则扎得人浑身发痒。
元凤四年春分,我在高庙加冠。太常令捧着玄端朝服进来时,我正盯着铜镜里那张陌生的脸。眼角不知何时生出了细纹,倒像极了父皇批阅奏折时的神情。
\"殿下该更衣了。\"张禹的声音总让我想起太液池的蛙鸣。这个老头子教了我十五年《论语》,却始终不明白我为何总在\"克己复礼\"那章画王八。
冠礼那日,我踩着朱红漆器登上明堂。九旒冕前的玉藻晃得人眼花,忽然想起去年秋猎时射中的白鹿。那畜生死前也是这般瞪着眼睛,湿漉漉的眸子里映着未央宫的飞檐。
建始元年正月,父皇的梓宫还停在白虎殿,我就被迫搬进了宣室。案头堆着三公九卿的奏章,墨迹未干的竹简散发着新砍的涩味。王凤带着大将军印来请安时,我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