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就到了二月初一。
今日是女眷们离开诏狱踏上流放之途的日子,昨夜子时起,官差就封了诏狱大门许出不许进。
天色刚亮时,师乐安就在诏狱门口接到了谢昭 ,而后马车调转,直奔长安城东门外的十里亭。诏狱前人多眼杂,他们会在这里送别温老太君。
离开诏狱时,谢昭只带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师乐安送他的小手炉,还有一件,是快要凋零的红梅。
带手炉出来,师乐安能理解。只是将不剩几朵的梅树枝带出来是为什么?
师乐安不解,她瞅着枝条上点点残红,很想问谢昭这么做的原因。可是看到谢昭面色凝重 ,她也就知趣的一言不发。
十里亭位于长安城东,出了城门走上三里地就能看到。
师乐安他们来得早,十里亭外还没有送别的人。等了一个时辰后,陆续有车马出现了。
今日流放的是女眷,来送别的是她们的家人和亲朋。大多数马车上挂着厚厚的帷幕,师乐安看不见送行之人的模样,但是这年头能坐上马车的,都是富贵人家。
当然,也有背着包裹走路而来的。他们站在贵人们的车马后方,时不时眺望着城门的方向,眼神焦急。
师乐安不知他们要送别的女眷是谁,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能站在这里,能见自己的亲人朋友最后一面,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辰时中,十里亭外骚动起来。官道尽头出现了押解的官差,官差身侧,女眷们身穿囚衣,束着手铐脚镣,正慢慢朝着东方走来。
师乐安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央的老太君,阳光下温老太君满头的银发,刺得人眼眶酸涩。
到了十里亭让囚犯们停下来同自己家亲人见最后一面,已经是官差们心口不宣的事了。毕竟女眷们从亲人那里得到的东西越多,他们也能得到更多的“孝敬”。
女囚们得到了短暂的休息时间,捆绑他们的铁锁暂时被取下。随着第一个女囚走向自己的亲人,送行队伍中传来了高高低低的哭声。
“祖母,舅母。”见到了亲人,谢昭再也绷不住情绪,眼泪在衣襟上晕开。
温老太君他们一见到谢昭也哭成了泪人,可是开口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