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的杭州,春寒料峭。马云裹紧身上的棉袄,站在文三路那栋五层小楼的顶层,望着楼下自行车流中零星穿梭的桑塔纳轿车。他口袋里那张50万美元的支票像块烧红的炭,既让他兴奋又让他坐立不安。
\"马老师,电路板烧了!\"一个戴着厚镜片的年轻人从机房探出头喊道。
马云小跑进机房,五台从卓氏集团调来的服务器正冒着青烟,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这是本周第三次烧毁设备了,杭州不稳定的电压给这群互联网拓荒者上了深刻的一课。
\"把备用机装上,今天必须把温州鞋厂的资料录入系统。\"马云抹了把脸上的汗,转向正在手写编码的工程师们,\"小王,商品分类树状图做好了吗?\"
角落里站起一个瘦高个:\"按您说的分了三级目录,但皮革制品该放在轻工还是纺织下面还没定\"
这是\"卓氏互联网研究中心\"成立的第二周,也是马云告别教鞭后的第十五天。团队十二人中有六位是卓氏软件公司调来的工程师,其余都是他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挖来的青年教师。此刻他们正在搭建后来被称为\"中国商品信息库\"的初级平台——阿里巴巴的前身。
\"卓先生要的是一万家企业在线上。\"马云晚上常对着西湖自言自语,\"可现在连一百家都\"
\"马总!\"财务主管小林举着账本冲进机房,\"我们刚付了电信局专线费用,按照这个速度,五十万美元只够撑八个月!\"
马云接过账本,手指在设备采购和带宽费用两项上反复摩挲。卓西度给的启动资金在1994年堪称巨款,但架不住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惊人成本。一条64k的ddn专线每月就要消耗上万元,更别提那些进口网络设备。
三月的某个雨夜,当马云第七次修改商业计划书时,电话突然响起。
\"进展如何?\"卓西度的声音通过越洋电话传来,带着细微的电流杂音。他正在欧洲考察酒店收购项目。
马云看着墙上仅记录了37家企业信息的进度表,喉结滚动:\"卓先生,企业主们不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昨天我去绍兴纺织厂,他们厂长问我"网上能织布吗"\"
电话那头传来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