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的深圳,空气中弥漫着电子元件特有的金属与塑料混合的气味。卓氏通讯的实验楼里,卓西度站在无尘车间的观察窗前,透过玻璃注视着里面穿着白色防尘服的技术人员。他们正在组装第一批z-1手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gs数字移动电话。
\"卓总,这是今天第37次测试报告。\"马明远递过一叠文件,西交大最年轻的副教授如今是卓氏通讯研发部主管,眼下的黑眼圈显示他已经连续工作多日。
卓西度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数据:\"通话时长还是达不到设计标准?\"
\"是的,hx-1芯片在持续工作状态下功耗还是偏高,电池只能支撑45分钟连续通话。\"马明远推了推眼镜,\"我们尝试了三种电源管理方案,效果都不理想。\"
卓西度皱起眉头。他知道,摩托罗拉最新款的icrotac已经能做到90分钟通话时间。作为后来者,z-1必须在性能上至少不逊色于国际巨头。
\"把林子豪叫来,我们开个紧急会议。\"卓西度转身走向会议室,脚步坚定。
三十分钟后,研发核心团队齐聚会议室。从爱立信挖来的林子豪、导弹制导专家赵志刚、无线电专家王建国等人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散落着电路图、芯片样本和几部z-1原型机。
\"各位,距离广交会只剩三周了。\"卓西度开门见山,\"我们必须拿出至少五十台性能稳定的z-1参展,但现在看来,我们遇到了三个主要问题:功耗、信号稳定性和外壳工艺。\"
林子豪拿起一部原型机:\"功耗问题主要在射频模块,我建议重新设计功率放大器电路,采用我们爱立信曾经用过的一种分级控制方案。\"
\"那会增加多少成本?\"财务总监立即问道。
\"单台材料成本增加约120元人民币。\"林子豪回答。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按照预算,z-1的出厂成本已经控制在2800元左右,目标是零售价5888元。如果再增加成本,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卓西度沉思片刻:\"做。先解决性能问题,成本我们后期通过规模效应降下来。\"他转向赵志刚,\"信号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