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焚毁;还有人说,它被嘉靖帝带入永陵陪葬。每一种说法都看似有理有据,却又缺乏确凿的证据。
我在量子数据库中不断检索着各种线索,突然,一则来自明代野史的记载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道:“嘉靖帝驾崩前夕,曾密令心腹太监,将一物深藏于皇陵密室,外人不得而知。”难道这个神秘的“物”,就是失踪已久的《永乐大典》正本?
三、副本的浩劫
与正本的神秘失踪相比,副本的命运同样令人扼腕叹息。清朝雍正年间,副本从皇史宬转移到翰林院,从此开始了它的厄运之旅。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馆臣们从副本中辑录出许多失传的古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然而,也有一些馆臣利欲熏心,趁机将《永乐大典》偷运出宫,据为己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翰林院,对《永乐大典》大肆抢掠。英军抢走的册数最多,许多珍贵的典籍被他们带回英国,从此流落海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再次陷入战火。翰林院成为战场,部分《永乐大典》被战火焚毁,还有一些被联军用来垫马槽、挡子弹,斯文扫地,令人痛心疾首。
据学者统计,在这场浩劫中,至少有605册《永乐大典》惨遭损毁或遗失。到了1912年,民国成立时,京师图书馆仅藏有64册《永乐大典》,不及原数的1。
四、艰难的回归之路
岁月流转,《永乐大典》的残卷散落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但炎黄子孙从未放弃追寻它的脚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拯救行动悄然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工作。1951年,苏联率先将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永乐大典》赠还中国,随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苏联科学院等也纷纷慷慨解囊,将他们收藏的《永乐大典》送回祖国怀抱。
在民间,也有许多有识之士为《永乐大典》的回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偶然发现家中夹鞋样的古籍竟是《永乐大典》的残卷,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捐赠给国家。
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