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娘笑着直摆手:“那也是你们学得够用心,没见那些学堂里的学生,先生都是一样的教导,但就是有人学得好,有人学得差,这主要还是看个人有没有用心去学。”
这时,赵氏抬头道:“除了认真学,还得看有没有那个天份,若是没天份的,怎么学也学不进去。”
“我就有点发愁,我家那小子,也不知是不是读书的料子,就怕花了银钱把人送去学堂了,结果什么也没学到,那钱不是白白浪费了嘛!”赵氏有些发愁道。
以前只觉得能读书识字的人,都厉害得很,她现在跟着杜青娘学了识字后,才明白这学问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粗浅的识字弄明白了,但还有更多的深澳问题,没点恒心的,还真未必能学到家。
苏婆子听到她这话,心思也是一动,以前家里没多少钱,一天到头的收成攒下来,也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家里有人生病,得拿得出来钱治病,或是孩子要说亲什么的,得出得起聘礼,精打细算着,每年能攒下一点,但绝对不敢大手大脚乱花。
但今年跟着杜青娘卖货,家里倒是存下些钱来,手里有钱了,自然也想多培养一下家里的孙辈,赵氏都在攒钱给儿子上学呢,她思量着,自家是不是也可以送孙子去上学,一年的束脩银子要几两呢,但以现在家里的收入,是可以拿出这个钱的。
“上学的事儿,你仔细打听过了吗?”她不由问道。
“打听过了,一年五两银子,但要自己买书本,纸笔这些东西,我估计一年十两银子都打不住,读书是真花钱啊!”
赵氏说起这些事,也是直摇头叹气,家里没点家底的人家,根本读不起书,但读书人,也确实跟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是不一样的。
杜青娘听到这话时,也不由插话道:“一年五两银子,都还算好的,可惜就是不收女学生,我听说城里有个女先生,专门教女孩子读书识字,但这个学费一年需要十两,比男孩学堂贵了一半了。”
男孩子学的,多是奔着科举考试去的,至于女子学堂,大概就教些诗词歌赋这些东西吧。
她倒是有请花媒婆去打听,对方还没有回话,兴许是还没打听明白。
两人听到她这话,也十分惊讶。
“城里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