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父算是比较早入住四合院的一批人了,在他之前四合院的住户只有后院的聋老太太和许家、中院的何家和易家了。
也就是李父不善言辞,存在感低,不然哪轮得到后来的刘海中和阎埠贵当什么二大爷和三大爷的。
说回贾家,老贾是在建国后不久因为工伤去世的,那时候的轧钢厂还不叫红星轧钢厂,也不是公私合营,而是娄家娄振华的私人产业。
娄振华素有“娄半城”之称,家财万贯,再加上时局动荡,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娄半城为了压下老贾这件事,应该是赔了贾家不少钱。
在某次李父和许伍德喝酒的时候,李父从许伍德嘴里听到了这笔钱的大概数字。
一字开头的八位数。(这里是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发行第二套,两者之间的兑换比例是:1)
具体多少,许伍德也说不清楚。
这具体数字娄家不想说,是怕后来被工人有样学样,毕竟财帛动人心,一条命不仅可以换来一大笔钱,工位还可以传给家属。
贾家不想说,则是怕被人盯上,孤儿寡母还身怀巨款,不就犹如小儿闹市抱金--等着被人抢。
许伍德能知道这大概的金额,还得赖于他有个在娄家当保姆的媳妇。
贾家真正有花上老贾这笔抚恤金的时间,也就在老贾去世到贾东旭接班这一年多里,再后来贾东旭拜了易中海做师父,娶了秦淮茹做老婆,日子也开始红红火火起来。
直到1955年开始实施粮食定量后,只有贾东旭一个人是城市户口的贾家,才算真正面临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不过有易中海时不时的救济,贾家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哭穷,达不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李父大致估计,贾家单是存款,应该仍是一字开头的四位数。
这已经远远超过李家的存款了。
院里能比贾家富裕的,除了一个月拿99块的易中海易家外,就是娶了娄家大小姐娄晓娥的许大茂许家了。
至于刘家,虽然刘海中在工级上比李父多了一级,是七级锻工,每月工资845块,虽然比李父多了十来块,但刘家可是有五口人,吃得多自然花销大,存下来的应该跟李家相差不多。
总而言之,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