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太稷府学的主事,也曾得‘儒士’称号,极有才华,这些年在太稷府学培养出不少学子。”
“前些年,高中之人有小半都是他的学生,他所推拒之人,必定有真才实学。”
沈昭璃红唇微抿。
此前三年,她追逐谢玉珩,满玉京的人无形之中早已将她和苏清溪分而对立。
此次文渊大典,只怕也难免要将她与苏清溪放在一起比对一番。
周老太傅瞧着沈昭璃,神色严肃。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此次文渊阁大典来的不只是大靖各州县推举的有才之士,北凉人和东昌人亦会前来。”
闻言,沈昭璃眼底闪过几分惊讶,有些疑惑。
“文渊阁学术大典,不是我们大靖特有的盛典,关北凉和东昌人什么事?”
“为何也要掺和进来?”
周老太傅瞧沈昭璃一眼,语气微凉。
“也不知你解译了那些古书,都解译到何处去了。”
沈昭璃微微一愣,忽而想起什么。
大靖史书上虽不曾记载,但文渊阁留下的古书上却有记载。
大靖、北凉、东昌,原本是一个国家。
只是后来,因当政者许多做法引得百姓不满,逐渐分为三个派系。
久而久之,便爆发了内战。
天下三分。
文渊阁中古书也被三国各自抢去一部分。
而今玉京城中的文渊阁也非当年的那一座,只是仿照真正的文渊阁所建的仿品。
“可这些年来,大靖同北凉战乱不断, 从无文化交流。”
“东昌便更不必提,两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这次的文渊阁学术大典可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见沈昭璃想起来,周老太傅有些欣慰。
“还记得便好。”
“正如你所说,北凉和东昌从前并无参与大靖的文渊阁学术大典之争,那是因为他们之中,并无人能解译古书内容,自然无法参与。”
“可如今不同,今次北凉和东昌都派遣了使者,提出要参与大典,条件便是他们手中的古书。”
“你该清楚,文渊阁众学士是不会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