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联手压价。
孟冬青的理想价位是七千块左右拿下,这车发动机什么的都没问题,但外观需要好好修修,木制车斗更是需要全部更换。
这些成本加起来也不低。
“两辆车的底价都是六千五百元,有一次出价机会,诸位把价格写在纸上,出价高者得。”厂里的出价方式也是简单粗暴。
这倒是省事了,孟冬青还以为要唇枪舌战,争得脸红脖子粗,狠狠讨价还价几轮才行呢。
反正她的上限是八千,她直接填了个两台总计一万六,就直接交了上去。
她这一手,把另外两拨人都惊到了,他们还在埋头研究呢。
那个杨主任跟秘书意见不统一,还要出去给厂里打电话才能确定。
另一方看着杨主任出去打电话,又看了已经交完纸条,坐在那里逗孩子的孟冬青,咬咬牙,把数字填了上去。
来买车的都不是什么大单位,三方人马,孟冬青带个孩子,一看就不像正经来买车的。
另两家都是三人配置,只不过杨主任带的是秘书和司机,另外带的是两位老师傅,看车的时候,看得也比他们都要仔细。
杨主任最后回来填了纸条交上去。
这事没什么悬念,也没有什么操作空间,厂里就是要尽快把车卖出去卖高价。
来买的三家又都不是本地的企业,嗯,他们市不大,也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企业,要是有,怎么也轮不到孟冬青他们来捡漏。
既然不是本地的企业,那就不存在得罪人的说法。
纸条当着三方人马的面打开,孟冬青出价最高,高台一万六,远超他们的预期。
原以为顶多开到七千到七千五左右,看来多联络两家是对的,这些天的招待费没白花。
打开杨主任的,杨主任报价七千五一台,两台加起来一万五,足足比孟冬青少了一千块,看到孟冬青的报价,杨主任脸都绿了。
只剩下最后一家的纸条没打开,但看到孟冬青的报价后,他们表情有些落寞。
纸条打开,上面写的八千零一十块。
杨主任本来挺不服气的,见状心情一转,忍不住嘲笑起来,“你们怎么想的,一台底价就六千五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