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海后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跟南易套近乎的机会。因为,老大哥专家组来了。
轧钢厂上上下下,因为专家组的到来,立即进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
专家组来的那天,所有的专家和陪同领导,就被轧钢厂的准备工作给震惊了。
没想到轧钢厂竟然给专家组配备了那么多的现场翻译,还按照项目所涉及的工种,成立了一个个以院校教授、老师带队,院校学生和轧钢厂老中青骨干工人组成的工艺衔接小队,一一对应各项工作。
让专家组的这些专家们觉得,这设备安装、工艺教授和交接,真的将会是非常的顺畅,毫无困难。立即,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中午在招待食堂,又吃了一顿由何雨柱、南易一起奉上的中俄风格兼顾的精美大餐,再加上醇香、浓郁的中华精华白酒,立马找不着北了。
一个个脸红脖子粗的搂着杨为民、李怀德一众参加接待的轧钢厂领导的肩膀、脖子,大声高喊着达瓦里氏、哈拉少。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毫无保留的把他们的技术、经验传授给轧钢厂的这些人员。
这下,温顺善良的兔子,立马化身成了顺杆爬的猴子,没、没、没,要、要、要,来、来、来,好、好、好,马上就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现在啥都没有,你们给啥我们都要,先进的设备、技术都送来,你好我好大家好!
总之,就是达瓦里氏、哈老少,兔熊友谊,乌拉万岁!
人家老大哥专家组都这么给面了,咱们还不得赶紧接上。于是,各项工作更是紧锣密鼓、快马加鞭的动了起来。
许大茂自不用说,自打专家组要来前几天,就已经是忙的脚跟子打后脑勺了。专辑组一入驻,那就更是脚不沾地,到哪都是一阵风。办完了事,又是一阵风不知道吹哪去了。
何雨柱和南易他们的招待食堂,也是火力全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每天早中晚三餐、专家组的中俄宴席,还有工作队老师、学生们夜间加班的宵夜。那也是一天从早忙到晚。
易中海、刘海中,还有院里几位老工人,都给调进了相应的工艺小队。
没调进去的骨干青工们,则是每天下班以后,都要接受在专家组那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