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头扎进茅山涡时,正赶上一场盛大的 “狂欢”。李大爷站在晒谷场上,那嗓门儿跟铜锣似的,震得周围的空气都嗡嗡响:“那些城里来的哥们儿姐们儿,一来这儿,嘿,就跟被啥迷了心窍似的,说啥都不愿意走了。他们说啊,要在这地界儿找回那份丢失了好久好久的纯真和宁静。” 他嘴角勾起一抹弧度,那笑容像冬日里的暖阳,硬生生驱散了周遭的寒意。在他眼里,这片土地就是他的命根子,承载着他对家乡变化的欣慰与自豪。
村民们像众星捧月般围在李大爷身旁。有的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每一道褶皱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有的戴着斗笠,斗笠上残留的泥土,是田间劳作的勋章。他们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时不时点头附和,眼神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佛是上天为这平凡又动人的一幕专门布置的舞台灯光。
张婶笑眯眯地接过话头,手里的竹编活儿一刻不停。她的手指像灵动的精灵,在竹条间穿梭自如,不一会儿,一只精巧的竹篮便初具雏形。“对头,咱们这些老手艺,这么多年咬牙守着,总算是让山外头的人瞧见了咱的好。这竹编啊,它不光是家里头离不开的物件儿,还成了城里人抢着要的宝贝疙瘩,艺术品似的。” 说着,她轻轻举起手中的篮子,在阳光下,竹条编出的细密纹路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泛着温润的光泽。
张婶身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裳,衣服上的补丁缝得整整齐齐,透着她的勤俭持家。头发用一根旧木簪挽得一丝不苟,几缕银丝在阳光下闪烁。眼角的笑纹里藏着过往的辛劳与对未来的期待。她的手布满老茧和岁月的痕迹,却灵巧得如同能赋予竹子生命的魔法师。“以前啊,这竹编就是为了过日子,没想到现在还能给村子带来新的生机。” 张婶感慨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声。我循声望去,只见两个年轻人正争得面红耳赤。原来是村里电商项目负责人小赵和老手艺传承者老孙。小赵主张对竹编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时尚元素,以迎合市场需求;老孙却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对传统手艺的亵渎,会破坏竹编的原汁原味。
“老孙叔,时代在变,咱们不能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