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是时候给它找条新出路了。” 李大伯一边说着,一边用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下巴,眼神中满是感慨。
“是啊,咱信得过这娃。” 张婶子紧接着说道,她刚从地里忙活完回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头发凌乱地贴在脸颊上,可眼神里却透着满满的信任。她手里紧紧攥着刚从地里摘下的青菜,那青菜的叶子绿得发亮,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他打小就在这山里摸爬滚打,比谁都懂这片土地的脾性。小时候,我还见过他跟着他爹进山采药,摔得浑身是泥,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可就是咬着牙不喊一声疼,骨子里就有股子倔强劲儿。” 张婶子的话,引得大伙一阵轻笑,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了一些。
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如同春天里解冻的河流,开始缓缓流淌。“我听说现在山里搞生态旅游可火了,咱这山清水秀的,要不也试试?” 年轻的小虎子眼睛亮晶晶的,兴奋地提议道。“对,再种些果树,既能卖果子,又能让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 村里的果树种植能手王大哥也连忙附和。
大家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间满是泥土的芬芳和浓浓的乡情,仿佛整个村子都因为这番话,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偶尔也凑过来听一两句,虽然似懂非懂,但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所感染,跟着拍手欢笑。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不禁想起了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年且九十,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没有丝毫退缩,带领子孙日以继夜地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派神背走了大山。我们如今面对这座大山,又何尝不能像愚公一样,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呢?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个想法。村里的刘二爷一直靠贩卖山里的木材为生,听到要搞生态旅游,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搞什么生态旅游,那都是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哪有卖木材来得实在。” 刘二爷皱着眉头,狠狠地吸了一口烟,“这山要是不让砍树了,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啊?”
“刘二爷,您这话可就不对了。” 我耐心地解释道,“这山要是一直这么砍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光秃秃的,到时候别说卖木材了,怕是连个鸟都不剩。搞生态旅游,既能保护这山,又能给咱带来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