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茅山涡村的心尖子上,一座文化中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拔地而起。这可是全村人齐心协力的成果,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大伙对老祖宗传承的深厚敬意,说是咱村的宝贝疙瘩,那可一点儿都不为过。打从它建成那天起,村子就跟过年似的,热闹得不行。男女老少,就像被无形的磁石吸引着,没事儿就往那儿跑,仿佛那就是全村的快乐源泉。
一走进文化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奶奶洞展区。这里面的老物件摆放得错落有致,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古朴的光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带着神秘纹理的石器,仿佛还残留着女娲炼石补天的炽热温度;还有刻着奇异符号的骨片,仿佛在静静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故事。村民们每次来到这儿,都忍不住伸手轻轻抚摸,那粗糙而微凉的触感,就像摸着自家孩子的脸蛋,满是宠溺与眷恋。
再看看那讲堂,宽敞明亮得如同秋收时村里用来晾晒粮食的大晒场,轻轻松松就能容纳好几百人。每次开讲,村子里就像炸开了锅。男女老少,扛着、拎着自家的小板凳,从村子的各个角落匆匆赶来。大家脸上挂着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眼巴巴地盯着台上,生怕错过一个字。讲师都是村里精心挑选出来的,要么是见多识广的老李头,要么是跟着城里专家学了一肚子学问的年轻后生。他们讲课的时候,操着一口地道的庄稼话,讲的都是实实在在、接地气的内容。从老祖宗在山林里狩猎的艰辛,到灾年里求生存的智慧,再到如今靠着勤劳和科技让日子越过越好的经验,深入浅出,让人一听就懂,心里透亮得如同夏日里清澈见底、能看见鱼儿嬉戏的河水。
“大伙瞧瞧,咱老祖宗以前为了填饱肚子,能在深山老林里蹲守好几天,就为了逮一只野兔,那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咱可不能丢!” 老李头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木棍,一边比划一边大声说道,声音洪亮得像洪钟。
台下的王婶子听得直点头,小声跟旁边的人说:“可不是嘛,听了这些,咱心里更有底了,往后教育孩子也知道该咋说了。”
还有那图书馆,一推开门,满满当当的书籍就像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摆满了一排排高大的书架。村里的孩子们,一放学就像脱缰的小马驹,撒欢儿地往这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