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沉舟总爱在南笙琴匣暗格塞润喉糖。那玄色唐装的广袖扫过琴弦时,会带起一阵沉水香的风,掠过她缠着医用胶布的手指。
“逾哥说冰弦伤气。”他的翡翠扳指叩在杉木琴面上,惊醒了沉睡的蝇头小楷,“让你每日含两粒,莫学刘老师当年咳血抚《幽兰》。”
南笙在暗格里摸到枇杷糖。锡纸剥开的脆响惊动了浮尘,陈皮香气混着儿童班散落的奶糖味,在檀香与松烟交织的空气里,织成一张柔软的网。
她含着糖,舌尖抵着糖块棱角,甜味裹着微苦在口腔漫开——就像永远不能言明的澹园初见。
昨夜那位地产商将鎏金名片掷入琴匣,卡在《梅花三弄》的“暗香”段落间。“南小姐的吟猱技法值这个数。”那人尾戒扫过南笙刚补漆的十三徽。
荣沉舟的青瓷盏“铛”地扣住金卡,震得琴匣内《营造法式》的书页簌簌作响。南笙看见他腕间的沉香手串随着动作轻晃,十八颗珠子像十八个泛音点在弦上。
“我们琴庐的规矩,只收现钞。”荣沉舟的声音比平时低半度,像弹《忆故人》时突然沉下去的散音。南笙知道,这是他动怒的前兆。
视频通话提示音响起时,南笙正用麂皮擦拭琴身。
镜头里,母亲将老杉木边角料码成十二徽形状,本该斫琴的百年木料被刨成细条,裹着褪色的冰弦余料。
“这是给琴庐做的徽位标记带。”母亲虎口的青紫淤痕在屏幕里泛着铅灰,那是用筷子压弦模留下的淤痕,“儿童班练琴时缠在琴面,免得刮花漆灰。”
一年前这双手在九霄环佩琴上点泛音,指甲盖都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如今正颤抖着给杉木桩钻孔,碎屑落进装抗凝药的空铝箔板里。
“荣老板说这些当儿童班奖品……”母亲突然咳嗽,手帕角露出半截当票编号,是南笙偷偷典当的翡翠发簪收据。
那是外婆留下的嫁妆,簪头雕着缠枝莲纹,母亲总说那莲花像极了她第一次登台时弹的《出水莲》。
“比市面买的雅致……”母亲的话没说完就变成了压抑的咳声。
南笙的指甲掐进掌心。那些冰弦本该随祖传琴匣蒙尘,此刻却被母亲纺成风铃,在五十万支票筑起的避风港里,替她守着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