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100章 变革科举启新途,明君折中定大策(1/3)
    朱雄英沉吟片刻:\"儿明白。故此事更需缓图,先从细微处着手,循序渐进。比如,可先在地方试行新科举,待成效显着,再推广全国。\"

    朱标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能如此思考,为父甚慰。记住,改革贵在持久,而非一时之功。有时退一步,反能进两步。\"

    \"父亲放心,儿必不辜负父亲和祖父的期望。\"朱雄英躬身行礼。

    春日的午后,阳光正好。朱雄英站在东宫的书房里,面前是摊开的几幅图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科举改革的构想和方案。他的目光专注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国运因此而蓬勃发展的景象。

    \"太孙殿下,\"随侍的学士赵信恭敬地说道,\"方案已经完善,是否可以呈递皇上御览了?\"

    朱雄英微微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还不够完善。此事关乎国家选才大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操之过急,恐引起不必要的反弹。\"

    他拿起朱砂笔,在图纸上继续修改着:\"现行科举取士,过分注重八股文章,轻实际才能,导致朝中官员多是能言善辩之辈,少有真才实学之人。我欲改革科举,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扬长避短,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之才。\"

    赵信赞同地点头:\"太孙所言极是。然此举必然会触动士大夫阶层的既得利益,恐怕阻力不小。\"

    \"我已有所预料。\"朱雄英目光如炬,\"所以在推行前,需先争取一批有识之士的支持。\"

    第二日清晨,朱雄英便着简便衣冠,带着几名侍从,拜访了住在城南的大学士宋濂。

    宋濂年过花甲,却仍然精神矍铄。他是当朝名儒,也是朱元璋的恩师,在文人士大夫中享有崇高威望。朱雄英知道,若能获得宋濂的支持,科举改革将事半功倍。

    \"老大人,冒昧前来打扰,还望海涵。\"朱雄英行礼道。

    宋濂连忙回礼:\"太孙不必多礼。老朽受陛下恩典,本当竭力为国分忧。不知太孙今日前来,有何见教?\"

    朱雄英坦诚相告:\"孙儿近来思考科举取士之事,发现弊端颇多,欲加以改革,特来请教老大人。\"

    宋濂目光一凝,示意朱雄英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