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小心翼翼地问:&34;殿下可有什么计划?&34;
朱允炆冷笑一声:&34;计划自然是有的。朱雄英不是喜欢行侠仗义吗?不是喜欢为百姓解忧吗?那我就给他设置一个两难困境,看他如何选择!&34;
经历过松江府的瘟疫后,朱雄英对医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兴趣。回京后,他一反常态,常常独处书房,埋首于各种医书之中。
一日,朱标推门而入,见儿子正专注地研读一部古籍,案头堆满了医书和笔记,不由得好奇问道:&34;雄英,你这段时间似乎对医术格外关注,可是有什么想法?&34;
朱雄英放下手中的《黄帝内经》,起身向父亲行礼后,神色郑重地说道:&34;父亲,此次松江之行,让孩儿深切感受到医道之重要。无数百姓因缺医少药而痛苦,甚至丧命。若能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不仅能救治百姓,更能预防疾病,使我大明国泰民安。&34;
朱标欣慰地点点头:&34;你有这样的想法很好。不过,医术精深,非短时间可学。你身为太孙,还有许多政务要学习,恐怕难以兼顾。&34;
朱雄英目光坚定:&34;父亲,孩儿已有计划。我想请太医院名医入宫讲学,系统学习医术。同时,我打算设立&39;惠民药局&39;,在各地建立分支,为贫困百姓提供廉价药品,并选拔医学人才,培训各地医师,提高整体医疗水平。&34;
听完儿子的一番话,朱标既惊讶又感动:&34;好!有志者事竟成。我全力支持你的决定。明日我们一同去见父皇,请求他的支持。&34;
次日,祖孙父子三人在乾清宫会面。朱雄英向祖父详细阐述了他的医学改革计划,尤其强调了&34;治未病&34;的理念:&34;祖父,孩儿认为,医者不应仅在疾病发生后救治,更应在疾病发生前预防。通过改善饮食起居、环境卫生,许多疾病可以避免。&34;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34;好!好!雄英所言极是。朕年轻时见过太多百姓因病致贫,甚至家破人亡。若能预防于未然,实是造福万民的大事啊!&34;
得到祖父支持后,朱雄英全身心投入到医学研究中。他每天清晨起来,先温习前一日所学,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