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的激昂情绪还未消散,历史课的上课铃便急促响起。历史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教室,手中拿着课本,脸上带着惯有的热忱。“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同踏入商周交替的风云岁月,去探寻一场深刻影响华夏文明走向的思想革命。”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商周之际的思想转型”几个大字,随后说道:“这一时期,堪称中国文明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其核心便是从‘天命神权’到‘德性人文’的重大范式转换。这场转换重塑了我们文明的精神内核,也奠定了往后三千年中华文化的基本走向。”
陈牧坐直身子,眼睛紧紧盯着老师,上节课被点燃的热血还在体内涌动,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知晓这段历史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看看商周宗教思想的本质分野。”老师拿起粉笔,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商代是典型的神本主义。从安阳殷墟出土的16万片甲骨便能印证,商王每日占卜6次以上,祭祀用牲极为惊人,甚至出现过一次祭祀用数百头牛,乃至千人殉葬的情况,殷墟西北岗祭祀坑就是铁证。他们把龟甲裂纹视作神谕,将王权合法性完全寄托于鬼神意志。在商人观念里,‘帝’拥有绝对权威,甲骨文中‘帝令风’‘帝令雨’的记载,表明‘帝’能直接操控自然与战争,比如帝辛征人方前必定要举行‘告帝’仪式。”
同学们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陈牧忍不住和同桌小声交流:“这也太迷信了吧,把所有希望都放在鬼神身上。”
老师接着讲:“商王还通过垄断青铜礼器铸造与祭祀权,构建起‘王-巫-神’三位一体的统治结构,人祭规模在武丁时期达到顶峰,甲骨文记载单次祭祀用羌人就多达三百。而到了周代,发生了人文主义转向。”
“周人早期就开始质疑商朝祭祀体系,周原甲骨h11:84片‘唯衣(殷)鸡(祀)子来降,其执眔厥史’便是证明。”老师翻开课本,读着上面的内容,“《尚书·康诰》提出‘惟命不于常’,彻底打破天命永恒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更是石破天惊。周公将祭祀等级化,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用《周颂》31篇替代狂热的《商颂》,让宗教仪式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标志着政治重心从祀神转